觀點/《Pokémon GO》拯救任天堂? 可能不是那樣
2016-07-25 00:00 聯合新聞網 楊又肇
就在《Pokémon GO》帶起一陣遊玩與下載熱潮,甚至引發不少社會現象與問題之後,造成任天堂股價在短時間內增加許多,不少分析師、媒體看法認為這款手機遊戲成功拯救處於發展危機的任天堂,但事實可能跟這些看法有所差異。
雖然任天堂近期股價表現確實因《Pokémon GO》開放測試 (註)而大漲,從7月初率先在澳洲上線以來,目前股價漲幅已經超過一倍以上,來到每股265美元之高。因此相比過往認為任天堂因為主機銷量失利,導致遊戲市場獲利接連下滑的看法,近期不少市場分析指出《Pokémon GO》成功拯救處於危機的任天堂。
但實際從任天堂本身與《Pokémon GO》這款遊戲App的關係來看,就可以明白即使《Pokémon GO》的下載量再高,透過in-App付費獲利部分,任天堂實際上能從中得到利益相當有限。
任天堂僅能分到《Pokémon GO》部分獲利
就《Pokémon GO》遊戲角色內容專利授權部分,是由任天堂、GAME FREAK、Creatures各持1/3股份成立的精靈寶可夢企業 (The Pokémon Company)提供,但遊戲內容則由原本為Google內部新創,後來獨立為公司發展的Niantic與精靈寶可夢企業子公司Pokémon USA (ポケモンラーニング株式會社)合力打造,因此可見《Pokémon GO》即便獲利再高,任天堂本身可從中獲得利益僅在少數。
從近期任天堂股價大漲情況來看,其實只是因為《Pokémon GO》大受歡迎而連帶推動成長,卻並非因為《Pokémon GO》遊戲本身取得顯著獲利而吸引投資者青睞。但若7月底配合《Pokémon GO》一同推出的遊戲專屬配件Pokémon Go Plus能在市場熱賣的話,確實能讓任天堂因為《Pokémon GO》有不少實質營收,甚至可進一步推動預計在Nintendo 3DS發行的《精靈寶可夢 太陽/月亮》遊戲銷量。
任天堂與微軟、Sony維持鼎立實力不容小覷
但任天堂是否因為《Pokémon GO》獲得拯救?其實並不然,畢竟任天堂本身並非僅以遊戲主機作為主要獲利,光是包含瑪莉歐、大金剛、卡比之星、薩爾達、精靈寶可夢等眾人耳熟能詳的遊戲角色專利,以及這些角色衍生遊戲內容所維持獲利就相當驚人,從任天堂可以在今年E3 2016僅以單一款薩爾達系列新作撐起年度大展展示內容,就足以看出任天堂旗下遊戲所帶動影響力。
除了主機、遊戲作品,任天堂近年來也善用旗下遊戲角色專利授權,進而用在周邊商品、玩具等內容,甚至推出兼具遊玩與蒐藏特性的Amiibo公仔,因此即便目前失去過往遊戲主機龍頭光環,任天堂依然在遊戲市場佔有相當高的影響力道,甚至計畫明年以全新電玩主機「NX」開始反擊,並且與日本行動遊戲營運商DeNA合作進攻行動市場,事實上任天堂從來未像市場分析「掉進谷底」,反而依然能與微軟、Sony維持三大主機平台鼎立規模。
▲任天堂歷代推出的遊戲主機除Nintendo 64與Nintendo GameCube人氣稍微被當時的微軟、Sony主機人氣壓過之外,幾乎每一款主機在當年均以超前技術打造,甚至帶給玩家全人不同的遊玩樂趣,因此也吸引不少玩家支持
Niantic從未被Google「捨棄」
至於市場分析也指《Pokémon GO》同樣拯救被Google捨棄的Niantic,但實際上這個成立於2010年的Google內部新創團隊,最初作品就是打造提供旅行景點評論App「Field Trip」,並且在同年11月正式推出結合GPS、地圖玩法,並且後續吸引眾人遊玩的《Ingress》。
Niantic在2016年8月中旬宣布脫離Google成為獨立公司,並且宣布與精靈寶可夢企業合力打造《Pokémon Go》,讓Google在2014年的Google Maps愚人節玩笑成真。實際上基於《Ingress》的成功、加上後續促成《Pokémon Go》的合作案,Niantic怎樣也不會是被Google捨棄的團隊,反而像許多成功創新選擇從Google離開獨立更有發展空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